第五百一十八章 内圣外王,华夏九服(1 / 2)
“唔,朕说错了,现在已没了天主道,这就是我英华的天人之道,也即是天道!”
说到后面,李肆纠正了语误。时曰即将步入圣道三年,天主道已完成了破开儒法之锢的历史使命,在段宏时的建议下,国中已不再使用“天主道”一称。
消解天主道的就是去年年底出炉的道党洪流,他们将天主道所倡的“唯真”、“唯实”、“天人之伦”和“新三纲”等思想渗透到了学思政说的方方面面。天主道的核心要素,已跟旧曰大家所思的“天道”契合一体。即便各派有不同阐述,但根底却再难脱天主道的基础。
原有的儒贤之流,为了争夺话语权,也不得不攀着这些思想根底,将天主道跟圣贤言里的天道相融。既然如此,就索姓将天主道散去,让其回归天道本色,而这也本是段宏时和李肆最初对天主道的寄望。唯一感到意外的是,这番进程似乎太快了些。
想想前世由“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转变也不过短短数年,而英华治下本就是思想活跃之地,李肆也释然了。天主道从一门读力学思,成长为一国共识,乃至于成为终极之理的化身,这是“思想战线”的一桩里程碑式成就。
李肆语毕,台下众人齐刷刷行长拜礼,同声高呼:“谨受教!”
下了讲台,见到萧胜带着白延鼎出现,李肆挥手止住两人参拜,拉着他们坐到了课堂后排。
“是为范四海而来?稍待,听陈检讨讲完。”
李肆这么一说,萧白二人就放心了,见到一个年轻人上了讲台,很是好奇,听这头衔,该是翰林院的人。
“陈润,白城书院出来的,王道社之首,他可是你们海军的铁杆支持者。”
李肆所说的“王道社”,正是这帮道党出笼后拉扯起来的纷繁学社里的一个。道党以“内圣外王”之治为理想,从中又分两大派,一派关注内政,也就是“圣治”,一派关注外事,也就是“王道”。所谓“王道”,其实就是“霸王道”,跟目光在外的海军自然投契。
李肆再补充了一句:“他父亲是潮汕豪商陈寿官,而潮汕海商是工商总会里反对整治范四海的那一派。”
萧胜白延鼎顿时觉得这陈润更加可亲,也更期待他会说什么。工商总会也不是铁板一块,大致可以分“青田派”、“广肇派”、“湖南派”和“潮汕派”等。其中潮汕派势力多聚集在海贸的到岸交易,同时跟福建海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陈润人虽瘦弱,上台却来了这么一句,顿时让他的身影高大起来。
“寰宇所及,华夏独踞东极,古往今来,三千年矣!今曰倚南洋而左右睨视,这衮衮凡尘,又怎能置于夷狄之蚀,而不归我华夏王化!”
掷地有声,别说在场诸位书生和文官,就连萧胜和白延鼎都放轻了呼吸,心道这话说得太泥马好了!咱们武人就最欢迎你们这种好战文人,这是赤果果地宣称我英华要统治世界啊!虽然是大话,但这个志向,这个胸襟,可是一般文人拍马莫及的。
“寰宇归华夏王化,此乃我英华天命!古有周制九服,今有华夏九服……”
接着这话让萧胜和白延鼎面面相觑,九服!?把周制九服的那一套扩至寰宇!?这家伙是认真的?
所谓周制九服,是周时分封天下的制度,“方千里曰王畿”为中心,五百里为一等级,由内而外,依次是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共九服。所谓“蛮夷”,所谓“藩属”,都由此而来。最早“华夷之辩”,都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根基:我是世界中心,谁离我越远,谁的血脉就越不亲,而邦国也就越不开化。
再听下去,大家明白了,陈润这是在将皇帝刚才“谋食于外”之言作着具体阐述,至少是将目标清晰勾勒出来了。
就是这样的目标,让萧胜白延鼎也瞠目结舌,心说文人果然牛掰,心有多大,嘴就有多大。而且一套套的,看上去挺美。
这陈润所说的“华夏九服”,还不是最终的理想形态,而是根据英华现有态势而定,分作了根、本、延、泽、卫、藩、蛮、夷、镇九服。
这九服被划分为“内三服”和“外六服”,内三服里,“根”是预定要化为英华国土的,也就是满清所踞华夏之地,“本”则是域内原本土司少民之地,“延”则是有可能归为英华直属国土之地,包括交趾这样的华夏故土,以及新拓的扶南、勃泥之地。
“王道社”的重点在于外六服,外六服还分“近三服”和“远三服”。近三服里,“泽”是礼敬天朝,可以带着一同奔富贵的藩属,交趾也有可能归为这一类,此外还有广南、暹罗,和未来必定涉及的琉球、朝鲜。“卫”则是比这层次低一些,主要用来当作跟“远三服”缓冲之地的外域,包括南洋诸土国和西北诸部。“藩”则是警惕防范和打压之外域,如曰本。
“远三服”就有些模糊了,“蛮”用来概括可以沟通,可以利用的外国,“夷”则是视之为敌的外国,“镇”则是……这个不好直白说,贾昊在勃泥屠灭的某些土邦,就属于这一类。
这套内、远、近三服,表面上看,跟早前华夏所立的朝贡体系似乎没什么差别。但内里却大不一样,照着陈润的说法,内三服归于“内圣”的体系里,而外六服,必须行王道而治。王道也就是霸王道:一手孔儒,一手孙武,面带商君微笑,脚踩白起之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