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仁义当先,各方齐动员(1 / 2)
四月十九曰,大名府城下,一辆马车由八名骑手护卫,出现在南城崇礼门下。跨越护城河的大石桥已被层层拒马阻绝,就留出人行通道,可见到这马车和骑手,守桥的兵丁忙不迭地挪开拒马。
骑手身着明黄马甲,马车更招展着明黄令旗,民人粗看还以为是官老爷,可再看马甲上绣着“递”字,马车令旗上是“顺风”二字,才明白这是急递。
急递业这些年在南北蓬勃发展,除了团结拳和民间贼匪之流,只要是在南北官府控制之下的地域,便是战时都能通行无阻,无人为难,最多不过被盘查下有无违禁品而已。原因也简单,急递跟镖局不一样,主要为民人送信和小件货物,不分什么立场,就如医院收治伤病不分南北,本着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满清官府也都不视急递为敌。
相比北方的急递,南面的急递更是横行无阻,毕竟人家已发展多年,财大气粗,规矩森严,信誉卓著。而这顺风急递就更招人眼球了,不仅是急递业鼻祖,其明黄标志色在北面更是大大违制,可当年英华与满清暗战江南,顺风急递承担起双方的非正式沟通渠道后,满清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来的不仅是顺风急递,还是一整队人马,兵丁放行时还暗道,不知是送什么贵重货物来了。
马车所载确非一般,却不是东西,而是人,一位少了一条胳膊的老者,顺风急递北方区总执事刘弘。
十多年前,英华与满清暗战江南,就是这独臂孤胆的刘弘以信使身份直入苏州,从年羹尧和李卫手中撬开了工商口子,更成了满清官府沿路护送的尊贵使者,而后行于北方的黄马甲都是他的手下,大名就在南北传开了。当年的精壮汉子,已成鬓发花白的半老头子,可一身气质更为洗练,如磐石一般无人可撼。
马车在崇礼门瓮城里停下,接受守城兵丁检查,这检查也只是过个形式,带队千总见是声名远扬的“独臂戴宗”,和善地打着招呼,随口道:“是什么要紧事,要劳动刘执事亲自出马啊?”
刘弘道:“是给你们高大帅的信。”
千总摇头道:“大帅和少帅都不在……”
他犹豫了一下,再道:“这也不是什么军情机密,前曰少帅和大帅就带着西山大营的兵北上了,好像是退到了顺德府。现在城中作主的就是知府,不过这知府老爷……不太好说话,刘执事要办的事恐怕难成。”
几句话不仅通报了高起父子和西山大营残部的动向,还提醒刘弘,大清的知府老爷还控制着大名府,如果刘弘是来劝降的,多半成不了,这千总的倾向在话中已表露得很清楚了。
英华北伐军势骤止,但红衣在河南已到新乡,在山东已到临清,大名府夹在中间,已无可守之势,高起父子不得不北退顺德,大名知府能靠个人手腕维持住局面,冰层之下的人心却已开始溃散。
刘弘呵呵一笑:“总爷误会了,我们顺风急递只送信,不管南北事。”
千总脸上闪过遗憾之色,却听刘弘再道:“我带了两封信,高大帅的送不到,还有另一封,唔……委托人很讨厌,都没写明白收信人,只说给……”
在千总变幻不定的脸色中,刘弘道出了三个字:“光复会。”
光复会不是才有的,前几年南北事务总署就通过各方面渠道渗透到了北方绿营中,以各类隐秘会党吸纳绿营中心向英华的积极分子,光复会是发展最快的一个会党,渐渐扩散到各省绿营。英华在河南、山东和山西一路高歌猛进,不少州县都是光复会推动当地绿营配合献城的。
但因为满清搞了栋梁论和汉军绿旗制,而英华又以讨满令威逼所有满人,满人跟旗人混在一起,绿营中层以上军将都入了旗,因此光复会只能影响到基层军官和一般兵丁。
刘弘提光复会是为何,千总自有理解,极短时间里,他就完成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理转折,绽放笑颜埋怨道:“刘执事还说不管南北事,你们顺风急递竟然也入了同盟会。”
光复会因扩散太杂,不仅英华南北事务总署已不能直接控制,尚俊的天地会都没办法一一掌握,基本成了自发自治的组织,再纷纷自主搭线,跟英华在北方的商会、善会等组织联系上,就成了同盟会的一类成员。
千总决然点头道:“河南三标被少帅留在了大名府,炮营里有光复会,刘执事可容小的带路?”
一个骑墙派就这么抓着了机会,不过这么一来,尚总舵主的委托就更有把握了,刘弘这般想着,微微颌首。
城中兵营某处偏僻营房内,河南督标炮营管带,游击向文急步而入,朝身后部下施了眼色,营房四周就被严密遮护起来。
接刘弘的信时,向文的手都有些发抖,他已意识到,这是命运转折点。
绿营中的炮兵部队是滋生光复会这类会党的温床,多年南北对峙,满清在火炮装备数量和覆盖面上也有很大增长,尽管对绿营猜忌更甚,绿营中的标营承担起了城市和关隘的守备任务,也不得不必须装备相当数目的火炮。
在这个时代,炮兵就是高科技兵种,不识字不懂算术之人是当不了炮兵的,而会识字懂算术,就有了接受英华思想的基础。这些半知识分子又没读书人的出路,没受过清儒的入骨洗礼,如一张白纸,不,如一团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南面的新思想,向往英华之心比他人更烈。
看完信,向文原本昂扬的脸色黯淡下来,有些踌躇地道:“这信……不是尚总舵主的,是以同盟会名义发的。”
刘弘点头道:“此事尚总舵主不好出面,同盟会来担更合适。”
向文叹道:“既不是南面朝廷愿办的事,我们去办,合适吗?”
刘弘笑道:“向游击,你们是想领献城之功?”
向文没说话,就微微点头,在他看来,这一功才是实在的,而信上所说的事,连天地会总舵主都不好自官面出手,还不知是个多深的坑,他怎么敢把前程押过去?
刘弘表情未变,继续淡淡笑着道:“红衣还在乎这点献城之功么?从山东山西到河南,献城者芸芸,你们不献,自有他人献。”
向文一呆,刘弘接着道:“献城是还在以清人自居,若是在献城前就能举英华之义,不就是先入了英华么?”
向文呼吸有些急促了,他喃喃道:“可同盟会只是民人,南面朝廷会认这功吗?”
刘弘摇头道:“向游击,不,向会长,你还是没明白我英华大义么?民心所向,君莫能逆,就连那讨满令,都是以两院所代的民心为底,民人认,朝廷会不认?陛下会不认?其中是有一些关节,我都看不明白,不过救同胞于水火这事,只会有功,哪能有罪?”
左右的光复会成员都意动了,目光殷殷地投了过来,向文还在权衡,刘弘再道:“我们顺风急递受托联络同盟会各方,仁义当先,这委托都是义务而为,这些话也是我肺腑所言。不管向会长有何决定,我就只求回信交差即可。这封信也不止送给你们光复会,还会送给同盟会其他人……”
听到自己不是这封信的唯一接收人,向文心中最后一丝顾虑被抢功之心轰然压垮,他毅然点头道:“这事……我们办了!”
刘弘此言可不是虚的,就在他入大名府与向文会面的时候,正有数十黄马甲快骑分持这封信,向成安、永年、邯郸等县飞驰而去,接受者不仅有绿营光复会,还有地方商代甚至满清官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