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2 / 2)
小黑站起来,没理会小白虎,径自往前跑去。
小白虎屁颠屁颠地跟在小黑身后。
小黑个儿小,身形灵活,不一会儿就跑出许远。小白虎腿长,屁颠屁颠地追在小黑后面,背着袁宁和人参宝宝们也不觉得费劲。
小白虎跑得快,晃得袁宁眼睛都花了,只能乖乖抱住小白虎的脖子不动。
等小白虎往前跑的速度缓了下来,袁宁才发现眼前的景色有些陌生,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岩石,走出很长一段路才能看见一些岩石风化而成的泥土。这里是哪里?
袁宁睁大眼睛想看清楚周围的一切,却发现四周的岩石霍然一空,眼前一片明亮。人参宝宝们哧溜一下,从小白虎顺滑的虎毛上滑了下去,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过了好久才兴奋地朝袁宁喊:“田!田!”
袁宁顺着人参宝宝所指的方向望去,才发现他们已经到了高处。从这个地方俯瞰,可以看见被田野包围着的宅院、绕着田野环流的“人工河”以及水蓝色明珠一样镶嵌在宅院之前的湖泊。
没错,池塘的面积之大,已经可以被称之为“湖泊”。而沿岸栽种的五棵果树树冠早已蔚然成荫,连成一片广阔的绿海,从高处望去,最青翠、最生机蓬勃的,就是这么一片绿!
袁宁说:“这是山上!”他好奇地从小白虎背上爬了下去,转身摸了摸背后那坚硬的岩石。若不是小黑和小白虎发现岩石之中有路可以往上走,他还以为四周都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雾气,没想到隐藏在雾气之中的居然是这种悬崖峭壁。袁宁站在人参宝宝后面说:“下面就是我们平时呆的地方。”
人参宝宝们还是很兴奋:“对对!我们的地方!”
袁宁注视着云雾之下的美丽田园,正有些失神,忽然感觉身边好像站着个人。
袁宁一愣,转头看去,只见那存在多时的虚影在灿亮的辉光之中几近实质化!那是一个宽袍广袖的男子,头发用玉冠半束着,有一绺乌丝轻轻垂下,越发衬得他容色如玉。那男子仿佛没注意到袁宁的目光,只静静地往下望去。
过了许久,袁宁看见男子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男子转过头来,眸光之中有着欣慰与释然:“你已长大成人。”
袁宁呆了一下。他听到“虚影”的声音了!
“虚影”抬起手,轻轻地揉了揉袁宁的脑袋。他的动作没什么力气,像温煦的风吹过似的,若不是袁宁和他面对面地站着肯定不会发觉。袁宁追说:“您是……?”
“不必追问我是何人。”对方笑了笑,对上袁宁明亮澄澈的眼睛,“灵泉乃是旧时战乱频起、生灵涂炭,引星辰之力而成,本是为解万民之饥馑寒伤而生,可惜得之者或有私心或有忧惧,而知之者索求无度、不留根本,终至灵泉枯竭。灵泉如此,万事万物亦如此。此泉本已枯竭,你得而活之,本应为你所有,而你从无取用侵占之心,是以我得以多留一些时日。”
也许是因为久居灵泉,对方学了几分白话,又掺了几分古话,听起来有些古怪,但说得清清楚楚,话中之意并不难理解。
袁宁仔细听着,有些震惊。灵泉是引星辰之力而成?在千百年前已经有人能做到这种事吗?再想到灵泉上方飘落的光点,袁宁知道这恐怕没办法完全用科学来解释。若是按照象牙的解释来,那就是当人诚心祈愿、诚心向善之时,灵泉就可以聚星辰之力而活!
就像地球万物生长靠太阳一样,灵泉的留存靠的是隐匿在天穹之中的某颗星星或者许多颗星星。
所以若是人心向善,灵泉其实是不会衰竭的?
“虚影”说:“纵使灵泉衰竭,也终有重现之日。”他含笑注视着袁宁,“我已无牵挂,今日是我离去之时。愿你此后能保有本心,不被名利所惑。”
袁宁说:“您——”
不等袁宁把话说完,“虚影”实质化的身形又渐渐虚化,最后彻底消失在袁宁眼前,仿佛从来不曾出现过。袁宁怅然若失。
人参宝宝们抱住袁宁裤腿,把袁宁两条腿团团围住:“不难过!”
袁宁回过神来,对小白虎和人参宝宝们说:“走吧,我们下去!”
袁宁和人参宝宝再次爬上小白虎的背。这次袁宁没再因为风太刮人而闭上眼。他仔细看着小白虎跃下陡峭的峭壁,背着他们几个起落,重新回到平地之上。到顶上看过之后,袁宁知道四周都是悬崖峭壁,灵泉这边的地已经不会再变大。他们所在的地方像个窄小的盆地,又像个宽大的火山口,周围都被高高的岩壁环抱着,形成一个温暖而封闭的空间。
想到“虚影”消失前所说的话,袁宁心情有些沉重,他示意小白虎把自己送回宅院门前,推开门走进去。等他打开门后往里看了一眼,愣住了。“虚影”已经和他道别了,宅院里的棋桌旁却还坐着个人——是他最熟悉的那个人。
袁宁跑了过去,一把抱紧章修严:“大哥!”
章修严知道在灵泉这边休息的效果很好,而且可以在这边好好看书,所以刚才拿了本书在棋桌边借着外面明亮的“日光”翻看。见袁宁突然对自己投怀送抱,章修严立刻察觉他情绪不对,抬手揉揉袁宁脑袋,问:“怎么了?”
袁宁说:“那个人消失了,他刚才和我道别!”
章修严也知道“虚影”的存在,甚至不止一次听到袁宁与对方交谈。虽然对方不会说话,但袁宁却能理解对方想要传达的意思,和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在棋艺方面,对方也给了袁宁不少指点。
可以对于袁宁来说,那个不会说话、没有实体的“虚影”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章修严把袁宁抱进怀里。
袁宁往章修严怀里蹭了蹭,想把难过的感觉蹭光光。章修严安抚了袁宁一会儿,拉着袁宁一起看书,让袁宁的注意力转到书上面去——那“虚影”能存留至今本就是意外中的意外,即使是“虚影”本身也不会希望袁宁为他难受!
第二天袁宁和章修严都醒得很早。有灵泉在,他们一点都没因为昨晚的“放纵”而显得困乏。晨跑、吃早饭、出门工作!
交流会圆满落幕之后,袁宁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从去年入学开始,他就一直忙个不停,连喘气的空当都没有!既然正事都忙完了,袁宁决定履行承诺,到了春天就带李女士到牧场去。
韩老爷子早有安排,见袁宁提出来了,也就把安排提上日程。他身体还硬朗,不愿意这么快就退下来,所以注定不可能有太长的假期。为了让李女士玩得尽兴,韩老爷子特意在华中省那边安排了一系列的行程,既不耽搁工作,又能陪李女士多呆几天。
一切安排停妥,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往牧场出发。比起六七年前,通往牧场那边的路已经修得笔直又整齐。牧场周围办起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农庄和农家乐,这个穷镇穷县早已彻底翻身,大部分人都富得叫人眼热。没办法,这边的环境保护得太好了,一整片连绵的森林像条绿色的绶带一样环绕在四周,即使是在卫星上看也掩不住它的美丽。
土壤肥沃,作物繁茂,牛羊散养在丰沛的草野上,三三两两地埋头吃草,见了人来也不怕,那气定神闲的模样叫人明白它们在这边生活得有多惬意。
城市里的高楼越起越多,许多人渐渐觉得那里是“钢筋水泥筑成的囚笼”。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开始怀念自然,怀念健康而闲适的生活。于是在农村人削尖脑袋往城里挤的同时,城里人又开始时不时忙里偷闲往乡下跑。这边环境好了,空气好了,粮食和蔬果也长得好,再加上从前袁宁曾经邀不少同窗来过牧场玩耍,许多人想要放松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这边。
牧场周围变得繁荣而富足也非常正常。
而因为来这边的客人们爱的就是它舒适而淳朴的模样,所以这一带依然保留着美丽的乡野风貌。
车子一驶入乡里,袁宁就和李女士说起眼前能见到的是什么:“已经过了春耕的时节,田里都是矮矮的稻苗或者麦苗,远远看去是一撮一撮的青色。最近阳光很足,雨水不多,不会有涝害,也不至于旱着苗子,看来今年肯定能丰收。”
李女士感觉亮亮的阳光照在自己脸上,让她感到舒服无比。她说:“真不错,连空气都比首都新鲜。”虽然看不见,李女士却还是努力分辨着这边的光与影,“上回你送来的米粮就是这边产的吗?”
“是的,程叔他们从牧场这边送去给我,我带了一些给你们尝尝。”
袁宁与李女士说着话,不知不觉已到了牧场前。袁宁让司机停车,扶着李女士走下车,从大门一直往另一边走。洋房因为孤零零地建在池塘边,平时都是程忠在守着。袁宁一家人过来时更喜欢住到新建的那片住房里。
那一排楼房都是这几年才建起来的,所有的房间都有着良好的采光。楼房的模样是袁宁提出设想,请人统一设计的,远远看去就觉得屋子与四周融为一体,赏心悦目至极。
程忠和罗元良都知道袁宁今天要带人过来,早早就候着了。一见到袁宁领着李女士他们走来,程忠就迎上前说:“我已经叫人杀了牛羊,肉都处理好了,你们一路上坐车肯定累了,先喝点汤解解乏,等会儿牛肉和羊肉就可以吃了,炖的焖的都有,都是牧场养的,保准很香!”
罗元良还是不爱说话,他年纪与章修严一样大,模样看起来却要小一些,不过他的皮肤被牧场的阳光晒成健康的小麦色,身体也被锻炼得健壮而健康,倒是把他的年纪给掩下去了,牧场没有人不听他的。
袁宁上前给了罗元良一个拥抱:“罗哥,好久不见了!”
罗元良上回去首都给他送过米粮,但袁宁正好没在,是章修严接的。袁宁想象了一下罗元良与章修严交谈的画面,完全没办法想出三句以上的对白!
罗元良点头,轻轻回抱袁宁一下,算是打过了招呼。他见客人不少,对袁宁说:“我去捞点鱼虾。”
罗元良没说多少话,站在李女士身边的韩老爷子却还是免不了多看罗元良一眼。这体格可真不错!韩老爷子说:“你这罗哥一看就知道是经常锻炼的,可比你的小身板儿强多了。”
韩老爷子是行伍出身,最欣赏的就是身体强壮、满身力量的人,连韩闯都曾被他扔去特训过一段时间。袁宁与韩家相认之后他觉得袁宁哪都好,就是身板儿弱了点。虽然上大学之后又长高了一点,但离韩老爷子眼里的“结实”标准还有挺大一段距离。
若不是袁宁忙得连轴转,做的又都是正经事,韩老爷子恐怕都想手把手地带袁宁练一练。
袁宁听到韩老爷子的评价之后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还颇为认同地直点头:“罗哥从小就比我厉害得多!”
韩老爷子:“……”
李女士笑了起来,拍了拍韩老爷子的手背,让他别要求太高。
韩老爷子哼道:“你们就惯着他吧,一个两个都把他惯上天。一个男孩子连点苦头都吃不了,算什么男子汉!”
袁宁装作没听见。
这时有个妇人拎着一篮鸡蛋走过,见袁宁带着客人回来了,热络地招呼道:“宁宁回来了啊!今天是春分,要到我们这边来玩吗?都说‘春分到,蛋儿俏’,我们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试试‘竖蛋’,要是能把鸡蛋竖在桌子上,一整年都会顺顺溜溜的!”
李女士觉得有趣,由着袁宁把她领过去。妇人屋门前果然已经聚着不少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眼尖的小孩先看见了袁宁,都兴奋地跑过来:“袁宁哥哥你回来了!最近天气好,早放晴了,风也不错,你能给我们画风筝吗?”
袁宁欣然答应。
小孩子们都拉着袁宁“竖蛋”。这习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简单,就是想办法把新鲜的鸡蛋立在桌子上,鸡蛋两头都滑溜溜的,要立起来自然不容易,所以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袁宁目光在篮子里的鸡蛋上扫了一圈,拿起其中几个掂了掂,选出一个,在光溜溜的桌子上瞄了一圈,把蛋放了上去。在所有人屏息注视的时候,那白里透着红的鸡蛋晃都没晃一下,稳稳当当地立在了桌子上!
“哇!袁宁哥哥好厉害!”“真的立起来了,刚才都没人能立起来!”
袁宁笑眯眯地回到李女士身边,自夸道:“姥姥你看我是不是特别厉害?”
李女士用丰富的经验戳穿袁宁:“你刚才特意挑过鸡蛋吧?你挑的肯定是大头那边比较大、比较沉的。这样的鸡蛋当然容易在桌子上立起来。”
小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他们纷纷围到鸡蛋篮子旁,你推我搡地挑选起脑袋大、脑袋沉的鸡蛋。不一会儿,其中几个小孩的鸡蛋也稳稳地立在了桌子上!
“真的站起来了!”小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不崇拜袁宁了,要崇拜懂得多的李女士!
袁宁也说:“没想到姥姥居然连这个都知道!”他记得李女士是城里人,一般城里人是不会关心节气变化的。
李女士微微失神,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这个啊,是你姥爷教我的。”
韩老爷子没有跟过来,而是和程忠在牧场里走动。袁宁看见李女士的神色,没再多说什么,转开了话题。
这时上山去巡视林子的方家姥爷得了信,从山上下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