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六章 孙策的挑战(1 / 2)
袁术口中的评书,是王羽为了控制舆论搞出的新事物。
汉朝还没有成型的小说戏剧,只有志怪传奇之类的东西,故事可能很有趣,但描述的文字过于言简意赅,韵味和文学性足够了,普及性却很差,大多数人就算有人解释,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
谈不上发明,王羽只是在文学领域上小小的推动了一把,新式的评书就营运而生了。
负责此事的是祢衡,这位王羽麾下的第一骂手不光会骂人,他的才学和口才都是很不错的。对王羽的敌人,他可以极尽嘲讽之能,嬉笑怒骂,皆入木三分,反过来,对王羽,他也是属于脑残粉那个范畴的。
一粉顶十黑,何况还是这么个重量级的拥护者?
王羽随口描述的文学形式,被祢衡迅速吸收,很快发扬光大,在青州已是蔚然成风。此番他做为副使和鲁肃一起来寿春,主要的职责不是谈判,而是做推广来了。
先前袁术府中那个消息灵通的仆从,之前一段时间的任务,就是在使馆伺候,在淮南名士上门拜访鲁肃、祢衡的时候,借职务之便,旁听过几次。
在此之前,消息传播的很慢,都是统治阶层先得到消息,然后向名士圈中扩散,之后由高门世家府中的仆从,或是行走各地的商人一点点的传递到民间。百姓没有能力,也没有热情去了解外界的信息,所以就有了后世所说的民智底下,地方闭塞。
但现在,新的舆论推广模式改变了一切。
在青州,对外界消息的敏感度,已经和宋朝时有些相近似了。在寿春的时间还短,但影响却不小,上至袁术这样的公卿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各种评话故事都有流传。消息流传之速,使得探听消息的人都大吃一惊。
江东,秣陵。
“会不会是假情报?”吴景的眉头皱得很紧。
江淮的变乱,本来与江东并没有多大关联。凭借大江阻隔,青州兵锋再盛也打不过来,孙策军的最佳策略就是先平江东,后顾无忧之后,再集中力量,陈兵江畔,或者先沿江攻取江夏,进图荆州,或者等中原大战打响之后,视当时形势采取军事行动。
实际上,就在王羽速败刘备,平定徐州之前,大军已经将矛头指向了吴郡太守许贡,众文武还为了先对付许贡还是严白虎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孙策的军事实力本就超过了许贡,再加上孙氏在吴郡的故旧亲朋,平定吴郡之战应该是很顺利的。结果,就在这关键时刻,江淮消息传来,孙策当即抛下了在毗陵集结的大军,带着千余精锐返回了秣陵。
吴景有种不祥的预感。
对吴郡的攻势暂停倒没什么,反正许贡是个外来户,在吴郡没有根基,给他时间,他也串联不出什么名堂来。就算他说服了严白虎,后者肯从老巢走出来决战,也不是坏事,反倒是省了大军征讨的力气。
他担心的是孙策有可能做出的决策。
从未有哪一刻,吴景对自己那位英明神武的姐夫如此不满过,要不是姐夫当年随口乱说话,伯符怎么会落下这样的心病?
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也是吗?
伯符勇冠三军,豪爽霸气;仲谋少年老成,年纪虽幼,却已经有了长者之风;其余诸子虽然尚且年幼,还看不出什么,可也都是将门虎子,哪里需要羡慕别人?
吴景心中暗叹,文台一世英名,但这件事毕竟是做错了。
“不会有假。”张昭手捻长须,摇头道:“袁术性贪胆小,虽然不敢与青州正面为敌,但也不可能为了青州奔走。王羽若当真以此设计,他即便不明着阻挠,也会在私底下做些小动作。寿春传出的消息或有夸张之处,大体上应是不虚的。”
“……”吴景嗔怪的瞪了张昭一眼。
好歹也是名动江表的一方名士,怎么这点人情世故都搞不清楚?看伯符这架势,分明就是要渡江和未曾谋面的宿敌去决一胜负了,不想办法劝说,还说什么大体不虚?这不是火上浇油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