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大秦暴君的驸马[穿书] 第19节(1 / 2)
菟裘鸠微微一愣,有些诧异他爹口风居然这么紧,要升爵都没跟家人说一声,还搞了一个突然袭击。
要知道秦国非战时想要升爵很不容易,就算是战时想要升爵也要靠人头才行,可人头也不那么好拿。
樊氏也是一愣,继而脸上喜气洋洋起身说道:“阿父阿母,女儿要先归家等待亭长过来,过几日请阿父阿母去家里吃席。”
樊信崴跟姜氏也都跟着十分开心,女婿有出息自然是好事,尤其是菟裘阅没有母族,自然要更紧密的依靠妻族,更何况菟裘阅还是很懂事的,无论是樊信崴还是姜氏都很喜欢他。
此时也开心说道:“你且先回去,莫要怠慢人家。”
樊氏虽然开心,但也没忘了刚刚一直在给她添堵的大樊氏,转头带着笑容看着对方说道:“阿姐,我家中有事便先走一步,你且留下多陪陪阿父阿母。”
大樊氏此时只觉得热血冲头,脸上的表情都有些维持不住。
她刚刚还得意于儿子比菟裘彦聪明,夫家也比菟裘阅强,菟裘阅就算跟她丈夫平级以后也未必还有多大出息。
结果转头菟裘阅就升了爵,这怎能让她不恨?
好在她还记得自己过来的目的,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得罪父母,便勉强维持着表情应了一声。
而看着樊氏迈着轻快步伐的身影,大樊氏险些咬碎一口银牙。
凭什么她妹妹这么好命?从小到大都更得父母喜欢,她争了这么多年都没争过对方,唯有在婚事上,她嫁入官宦之家,而妹妹只是嫁给了一个毫无根基的外来户。
无论怎么看都是她的婚事更好,然而她的夫家从婆婆到妯娌没有一个好对付。
她原本与樊氏年龄相差不大,嫁人的时间也不过差了一年。
然而几年下来,她的脸上是掩盖不住的憔悴失意,樊氏却被她丈夫捧在手心里,哪怕生了孩子也依旧美貌。
如今孩子长大她以为自己总算熬出了头,毕竟她儿子更聪明一点,没想到对方又收养了一个更聪明的小儿子,丈夫又升爵。
大樊氏的内心全是阴暗,这些东西她得不到,但她总可以想办法毁掉。
樊氏不知道姐姐的心里已经逐渐扭曲,若是知道也只能说大樊氏那都是自作自受,她原本是姜氏亲生女儿,却不知道怎么的心性狭隘,无论姜氏如何教导也不行。
时间长了,哪怕是自己亲生,姜氏也不喜欢她,更喜欢温婉大方的庶女。
等她们都嫁人之后,大樊氏更是想方设法捞娘家的资源补贴夫家,樊信崴跟姜氏自然更不开心。
而菟裘阅却很知道分寸,哪怕没有什么太大能力回报岳父岳母,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孝顺。
他们两口子都是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到父母,樊信崴跟姜氏自然更喜欢他们。
当然樊氏知道大樊氏肯定会心生嫉妒,只不过她也没工夫去理会那些,她需要帮忙菟裘阅晋升后的一些烦琐事宜。
晋升可不是一件口头上的事情,尤其是升爵。
爵位提升除了社会地位和官位会跟着升之外,最主要的是家产上的增加。
菟裘鸠回忆了一下。
官大夫,秦国第六级爵位,可戴双板长冠,颔下黄缨,享岁俸三百石,还会奖励七顷田七宅地。
也就是说除了工资多之外,还会奖励田宅。
田地的位置是官府提供几个选项供有爵者选择。
七顷田,那可不小啊,怪不得历史记载之中秦国人对于打仗都很热衷,只要能拿到爵位就相当于有田有宅,无产者翻身成为有产者。
樊氏坐上车脸上的笑容都没下来过,她伸手摸了摸菟裘鸠的头问道:“累不累?”
菟裘鸠有些迷惑,但还是回答说道:“不累。”
樊氏会这么问其实是担心刚刚菟裘鸠太过消耗心力,半个时辰背一卷书,真是闻所未闻,十分担心菟裘鸠会吃不消。
同时她也很清楚,菟裘鸠不是个喜欢出头的性子,刚刚只怕是被大樊氏给气到,忍不住站了出来。
樊氏心中打定主意回去得让厨房做点好吃的给儿子补一补才行。
一旁的菟裘彦倒是比往常安静一些,父亲升爵他是很高兴,但今天的事情却让他忍不住多想。
以前见面虽然大樊氏也会用孩子来比较,但当时都在学室之内,好或不好都是师傅一句话。
菟裘彦功课也没差到哪儿去,所以算是互有来往。
可如今他讨厌的人已经出学室,而他还要继续念书,这便拉开了差距,还连累母亲被看不起。
一向心大的菟裘彦难得有些失落难过,如果没有菟裘鸠在,那他们母子今天是不是就只能忍气吞声?
樊氏多少注意到了儿子的情绪,但这件事情需要菟裘彦自己去想通,所以她暂时放任儿子思考,如果菟裘彦情绪明显不对她才会出手干预。
回到家中,樊氏让厨房给两个儿子做了消暑的汤水之后就去忙别的。
升爵除了土地田宅之外,菟裘阅的服饰也要跟着改变,她需要赶紧让人制作出符合菟裘阅身份的衣服配饰来。
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宴客,人情往来总是要有的,菟裘阅升爵自然要宴请同僚和亲朋好友,这也需要她来准备。
这一次太过突然,让她有些措手不及,心中也升起了跟菟裘鸠十分类似的疑惑:为什么菟裘阅都没提前告知一声?
以往升爵都有风声,大部分人心里都会有准备,之前几次升爵菟裘阅也是跟她说过的。
等菟裘阅回来的时候已经换了一套装束,头上带了官大夫才有的双板长冠。
听了妻子的疑问之后他无奈说道:“因为我也是今天才知道。”
樊氏有些诧异:“什么?你之前都不知道要给你晋爵的事情?你做了什么?”
菟裘阅低声说道:“此事还与二郎有关,这次晋爵是因为上次那以脚长测身长之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