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黎明前夕] : 第二章[巨星陨落](2 / 2)

加入书签

盖亚回到聂伯城后,继续励精图治,开将扩土。到了第一百一十六届奥运会的当年,即公元前316年,斯基泰已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领土北起芬兰湾(註八)、瓦耳代丘陵、拉哈河(註九)一线,南至高加索山脉、好客海、伊斯特河(註十),东起拉哈河,西抵喀尔巴阡山脉、尼萨河、奥德河及波罗的海。

除了国防建设,盖亚的经济建设成就也同样出色。她大力发展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矿业及手工业,并鼓励商业与金融活动。她把从范蠡、老子、鲁国藏书、墨子、鬼谷子、亚里斯多德那儿所学;以及陈香凤所知的二十世纪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尽其所能地应用在治理国家上头。使斯基泰不但是西方世界武力最强、领土最广的国家,而且成为最富庶的国家。

盖亚锦上添花,开採了鲁德纳(註十一)的铜矿与银矿,铸造银币与铜币向各国发行。斯基泰银币上铸的是女王雅典娜的头像,所以这种银币就被人们称为「雅典娜」。

「雅典娜」银币无论是银子成色、重量精确度以及发行数量,都远远超过原来西方世界普遍流通的「四德拉克马」(註十二)与「斯塔特」(註十三),因此就逐渐成为西方最通用的货币。而拥有鲁德纳矿场与铸币特权的斯基泰女王,便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

一天亚歷山大的母亲斯特拉托妮可(註十四)派人给盖亚送来一封信,这是一封求援信。她被卡山德率军围困在皮德纳(註十五),粮食即将耗尽,于是派出勇士驾着小船乘夜偷渡封锁线,前来斯基泰讨救兵。

局势为何会发展到这个地步,说来话长,反正那是帝国诸将混战而导致的结果,其过程与本书故事关係不大,便不赘述。总之目前的情况是,马其顿本土被卡山德控制了,而斯特拉托妮可带着亚歷山大大帝的儿子亚歷山大四世(註十六)起兵,趁着卡山德在伯罗奔尼撒(註十七)作战时夺回了马其顿。卡山德闻讯立即回师,击败了斯特拉托妮可,并且将她们祖孙围困在皮德纳。

盖亚知道斯特拉托妮可不喜欢她,也对亚歷山大大帝承认雅典娜的合法身分不大高兴,若非万不得已,她岂肯低头来求救。但盖亚从后世的歷史得知,如果不去救斯特拉托妮可的话,那位老夫人就会被杀,连带着亚歷山大四世也活不成了。

斯特拉托妮可是她的爱人最敬爱的母亲,亚歷山大四世是她的爱人留下的血嗣,这才重要。比较起来,斯特拉托妮可喜不喜欢她们母女,就微不足道,一点都不值得计较了。因此为了逝去的爱人,她必须尽力。而且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她无能为力救亚歷山大,而这次她却有这个能力。

……

皮德纳城东面靠海,另外三面临陆。卡山德的陆军在北、西、南三面安营结寨,从陆上将皮德纳团团围住。而卡山德的海军舰队则在海上巡弋,将皮德纳的海上交通也封锁了。

皮德纳城中粮食已然耗尽,斯特拉托妮可正打算投降,她想自己死即死矣,总不好拖着全城军民一起饿死吧?就在此时,一名侍从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道:「摄政…摄政…海上…海上…」。斯特拉托妮可一听便知道发生了大事,不等那侍从把话说清楚,三步併两步就往东墙城头跑去。

(註一)臂跨度,orgyia,古希腊长度单位,相当于1.85公尺。

(註二)脚,pous,古希腊长度单位,相当于30.8公分。

(註三)巴比伦,babylon,位于今伊拉克的baghdad以南约85公里处。

(註四)伊奥拉斯,ioλλα?,亚歷山大大帝的侍从,安提帕特的儿子。

(註五)安提帕特,?νt?παtpo?,曾任马其顿摄政、亚歷山大帝国摄政。

(註六)亚歷山大大帝的死因有多种推测,如:白藜芦中毒、番木鱉硷中毒、砷中毒、酒精性肝病、伤寒、疟疾、西尼罗河热、急性胰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吸虫病、紫质症、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炎等等。然而当亚歷山大的癥状被输入「全球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网路」时,得出来的鑑别诊断竟然是流行性感冒,所以本书情节实有所本。

(註七)阿吉德,argead,亚歷山大大帝的家族名称。

(註八)芬兰湾以及下文之瓦耳代丘陵、高加索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尼萨河、奥德河、波罗的海,以及鲁德纳等皆使用当今名称。

(註九)拉哈河,rahā,即今之伏尔加河。

(註十)伊斯特河,ister,即今之多瑙河。

(註十一)鲁德纳,rudna,位于波兰lowersilesian省polkowice市,是欧洲最大的铜矿与银矿。

(註十二)四德拉克马,tetp?δpαxμoν,雅典发行的银币,在公元前六世纪?前一世纪间广泛通行于西方世界。

(註十三)斯塔特,σtαt?p,雅典、科林斯、埃伊纳岛、奇多尼亚发行的银币,在公元前八世纪?前一世纪间广泛通行于西方世界。

(註十四)斯特拉托妮可,stratonice,就是亚歷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亚丝。她改过三次名字,这个名字是她在公元前317年改的。

(註十五)皮德纳,pydna,位于今希腊centralmacedonia大区pieria区makrygialos村。

(註十六)亚歷山大四世,alexanderiv,亚歷山大大帝的遗腹子。

(註十七)伯罗奔尼撒,即今希腊peloponnese半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