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第一百八十三节 和谈1(2 / 2)
张俊和刘光世留在江南的部队也靠不住,虽然赵构罢免了张浚,但他对张浚的见识是信赖的,之前朝议,张浚就表示过,“俊等渡江,则无淮南,而长江之险与敌共矣”,张俊、刘光世的部队如果派去御敌,等于将天险交给敌人。
赵构手里无兵可用,刘光世手下的王德、丽琼已经反了,手里几乎没人了。张俊的兵他也不敢用,担心溃败,而且他也不想让张俊的兵离开临安,张俊的兵不行,但张俊是值得信任的,关键时刻是能为他拼命的。
如果是普通人,身在杭州,听说敌人在长江北边,甚至可能麻木,稍微机敏的人,听到敌人渡江,可能会感到紧张,可赵构是那种听到敌人还在江北,就已经恐惧到要逃跑的人。
别的文官忌惮藩镇,赵构只会千百倍的忌惮。坚持给李慢侯封王,就是一种过于担忧的病态表现。李慢侯的兵很能打,这是公认的。这次北伐,诸路受阻,唯有韩世忠部和李慢侯藩兵有进展,尤其是李慢侯收复了河东之地,而且还在兴兵,已经成功推进到了漳河、滹沱河一带。又有收复大名府的功劳,论功封王是足够了,之所以没有封王,主要是文官忌惮。更忌惮的赵构,反而觉得只能拉拢,大力拉拢李慢侯。
因为赵构承担不起李慢侯在此时的任何不轨之举,假如李慢侯不满封赏,不肯用兵,河北金兵大举南下怎么办?甚至李慢侯如果退兵的话,局势会更加崩坏。最为糟糕的是,李慢侯看到如今朝廷危局,像王德丽琼一样反了怎么办?赵构不给李慢侯封王,刘豫、金国可是愿意的很。
如果能用一个王爵,换来李慢侯的忠诚,那是绝对划算的。李慢侯只要继续保持对河北的攻势,女真人就不可能大举南下,甚至很可能退兵。李慢侯对江北藩镇拥有很大影响力,如果他忠于朝廷,兴许就能调动这些藩镇。
总之在赵构看来,给李慢侯封王,有百利而无一害。不给他封王,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一点,赵构打算议和,朝里这些文官,哪怕怕得要死,嘴上也不饶人。一说议和,纷纷反对,但不议和,又该如何?
这种文官偏执于某些观念,是可以绑架死一个王朝的,明朝的崇祯就是。
赵构却不是,别看他的威信比崇祯低的多,权力小的多,但他善于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利用文官派系之间的内斗,最终让他的想法付诸实施,除了胆小懦弱这一点外,赵构其实跟许多中兴君王一样,都是很有能力的。比不上刘秀,至少比得上唐肃宗。
武将同样反对议和,比如韩世忠就是最积极的反对者之一,岳飞也反对。赵构一旦明目张胆的主张议和,他很可能就调不动这些军队了,韩世忠会上书反对,岳飞甚至可能负气离开。
那样局面就更崩坏了,唯有李慢侯,一直很能打,一直主张议和,此时赵构需要利用李慢侯压制其他武将。
于是,他凭什么要吝惜一个藩王之位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