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第三百七十九节 兵制2(1 / 1)
如今他们修建城墙,无非是因为有技术了,以前没有技术,没有劳动力,现在都有了。从西方劫掠了大量奴隶,尤其是工匠,都被他们带回草原。所以每次西征之后,草原上的建筑类型就会出现一点不同。
不儿罕山城早期城墙是中亚式的,中期有了基辅罗斯风格,最后是东罗马风格。城市里的建筑物也在不断增加,早期是中原式的,如今依然占据主要风格,因为居住在城里的,有大量来自燕云的商人,蒙古人平时是在城外游牧的,冬天才会回来,而且主要还是在城外立帐,只有发生战争,他们才可能全部进入城市。
除了燕云商人之外,城里还有一些权贵,他们不住在城外的帐篷里,却在城里修建了穹顶建筑,像是石头的蒙古包,坚固居住和军事作用。而这些圆形穹顶建筑,显然技术来源于东罗马帝国。如今这里还加入了一些波兰风格建筑,显然出自他们从波兰俘虏的工匠之手。
倒是蔑儿乞还没筑城,他们忙着开拓森林道,大量掳掠来的工匠都投入到了森林堡垒的修建中。这对他们意义重大,即便没有这些堡垒,森林道现在都已经成为商道,每年夏季都有商人将高价值的丝绸、瓷器带到波罗的海,哪里的琥珀、宝石等高价值商品,也从这里流入草原,显然这种贸易通道,只有高价值商品能够流通,可高价值商品到来的利税也是很丰厚的。
一旦堡垒线建成,可以水陆联运,一些普通商品也就可以流通,比如毛皮、布匹,尤其是毛皮,这可是林木部的支柱产业。哥萨克追逐毛皮,建立起了从圣彼得堡到百令海峡的横贯西伯利亚的堡垒群,林木部族同样有这样的驱动力,因为他们发现,欧洲人比宋人更喜欢毛皮。
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采取了扩编现役和有限动员边民的制度。边地百万人口,李慢侯原想建立十万预备役,但官员们只同意建立五万人,否则就对边地经济影响太大。而且这五万人,每个月也能领取一贯钱的津贴,作为补益,否则就不可能长期维持,他们肯定跑去做生意或者做工去了。商业化程度极高的边地经济,对于军事,也是一个大麻烦。
现役则从八万扩大到了十四万,新增两万东洲骑兵、一万西军、一万川兵,还有两万俍兵。俍兵守长城,西军、川军用来增强狐狼道。苏武、燕然山、狼居胥三城兵力不变,依然各有一万草原部兵。
经过这么多年的募兵,三城守军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和文化,由于不限出身,许多奴隶和小族出身的勇士,也能进入三城当兵。他们回去之后,身份立刻改变。草原上许多人是没有姓氏的,过去契丹人除了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之外,其他契丹人也没有姓氏。都以自己氏族为姓。其他部族依然如此,蒙古的乞颜氏,乞颜氏分出去的孛儿只斤氏,部民只能以此为姓。
于是许多边缘氏族、奴隶回到本部之后,他们开始以狼居胥、燕然、苏武为姓。显然他们对于在这里当兵的经历,很自豪,改变了他们的身份。奴隶成为平民,仆从成为骨干。由于狼居胥城的兵源主要是林木部,因此林木部中开始出现狼居胥氏,苏武城的兵源来自白鞑靼部、塔塔尔部和克烈部,他们中出现了苏武氏,燕然山城的兵源,主要来自林木部和蒙古部,这里就出现燕然氏。
这些氏族因为同样的出身背景,经常将帐篷扎在同一块草场,互相之间联姻,而且他们的二代更容易进入三城当兵。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亲燕王的草原团体。
除非意外情况,服役期是八年,如此长的时间,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部落里没有的知识,也可以重塑他们的观念。所以在文化上,他们跟部民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他们的出现,自然而然的成为部落跟汉人的纽带。给宋商充当翻译,甚至自己参与商业。在部族里,经济实力相对较高。
文化上的差异,经济上的优势,让他们也很难完全跟部族彻底融合。而且他们的数量也不少,三城的驻军,已经轮换过一茬,至少有三万以上的青壮,有过给三城当兵的经历,三万壮丁能影响到他们的兄弟、亲族,数量超过十万人。这是一股谁都无法忽视的力量,因此草原部族如今,对于给宋人当兵,已经越来越抵触,担心被宋人过多的影响。
但这受当兵阶层影响的部族,可是十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三族无法拒绝他们的利益,除非不想要这些部族了。因此依然有大量中小部族,以为三族当兵为支柱。
十二万步骑,加上三万草原骑兵,总兵力高达十五万人。面对草原上任何一个大部,都有兵力优势,装备优势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这一套制度,也能满足目前的要求。
但不能满足李慢侯的要求,他本能的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一手打造的官僚势力,已经开始跟他博弈了,他不在能够一言以决。
如果是十年前,他可能会产生排斥,清洗一批人,可如今他则默认了。他已经老去,老兵是会死的。他一死,天下还不是这些人的。而且他清洗一批人,等他一死,这批人肯定依附新王,跟李慢侯留下的旧党进行权力斗争。好容易形成的文武合流,就会分裂为新旧两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