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阿爹是年代文男主对照组 第496节(2 / 2)

加入书签

他赶紧顺杆儿问:“大姐你怎么称呼?”

“我姓李,你叫我李大姐,走吧,我领你过去。”

王一城赶紧的:“谢谢李大姐。”

李大姐:“出门在外,就得互相帮助。”

李大姐真是个干脆人,二话不说,领着王一城直接去居委会。

其实王一城确实想打听居委会的位置,但是之所以也是希望前台能够提供点“线索”,毕竟,他们在这里工作都是消息比较灵通。不过没想到李大姐倒是个热心肠。

他跟着李大姐一路去了居委会,还真不算远,李大姐走的是胡同儿,算是穿了小道儿。俩人很快的就到了居委会,李大姐响呱呱的把王一城的情况一说。

搞得一个办公室的人都看王一城。

“你介绍信还有录取通知书给我看一下。”

这年头,也怕遇到坏人冒充好人瞎说啊。

王一城赶紧的:“我都带了。”

好在他出门该带的都带。

介绍信有,录取通知书有,户口本也有。

这开口的大妈缓和了一下态度,问:“你家就你跟你闺女?”

王一城:“可不。”

“你俩户口怎么是分开的?你闺女户口本换了没多久啊!”

可不是没多久,以前宝丫是在王家大家庭的户口本上,王一城为了体现他闺女留下没倚靠,才单独给闺女转出来的。当然,也是为了方便,他也怕给户口本拿走了,绍文绍武又用。不过没想到管的还真是挺严格,这个都要问一问。

王一城苦笑一下,说:“嗐,这个就有点复杂了。事情是这样的,我跟我媳妇儿结婚的时候,我是农村户口,跟我兄弟他们都在一个户口本上。我媳妇儿是县里的城里姑娘。她嫁给我之后坚决要跟我一个户口本,就把户口从城里转到村里,转到我们家了。”

一办公室的人都懵了,还有这样的傻姑娘?

这城里户口多有用啊。

王一城继续说:“这孩子都得跟着当妈的户口走,我闺女也是农村户口。那个时候我们家还没有分家,一大家子都在一个户口本上。我媳妇儿是我闺女三岁的时候去世的,她七岁那年春天,我考上了公社的工人,这户口就转到公社厂里变成非农了。从那以后,我闺女的户口就没跟我在一起。这不是我考上了大学,我也不能让我闺女自己一个人留在乡下。虽说我那边还有亲人,但是谁家都有自己的孩子,我老娘是跟着我大哥过,他们家都好几个孩子,根本照看不来我闺女。我没办法,就想着带孩子出来。正好我那个工作……咳咳,换了出去,手里有点钱。就想着看看能不能在首都这边淘换个房子。本来我也是想直接拿着户口出门的,但是我大哥家的孩子,就是我侄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学,就怕他们也用户口,所以我只好给我闺女户口单独分出来,然后带着出门了。”

“呃……这还挺复杂的。”

“你家人倒是都聪明。”

王一城:“可不是。”

王一城其实可以不用说的这么详细,但是他有自己的小九九,既然这边都详细问了,他还是不要隐瞒的好,该说的都说,不过有些地方可以避重就轻。

“你看,我这里还有一个证明,我找公社开的,就怕我们不是一个户口到时候说清楚,所以专门找公社和大队都开了证明的。”

居委会看了,点头:“你这倒是用心。”

王一城:“我主要也是不知道都需要啥,这千里迢迢的来了路费都挺多的,吃喝拉撒都要钱,我不准备的齐全一点,就怕缺了啥,这就耽误事儿了。”

“这话对,你这准备的齐全是好的,行了,这事儿我知道,我最近给你留意,好好打听。”

王一城:“那可真是谢谢您了。”

“你就住在他们招待所?”

王一城点头:“就住哪儿。”

“那这开销可不小。”

王一城苦笑:“这也没办法,我这一上学就是四年,哪里能给孩子留在乡下。真是放心不下啊,虽说她今年十四,可是就这个年纪,我才更担心啊。您老是做过家长的,晓得父母担心什么。她这要是再小点,我狠狠心倒是也给她放在亲戚家,总归不会出什么问题。可是这半大的姑娘,哪儿行啊。而且她初三了,正是该学习用功的时候,寄人篱下影响了成绩该怎么办,所以我咬咬牙,宁愿多花钱来首都先找个出路,也得多筹谋。咱们做父母的,不管孩子多大都操心。”

“对啊。”

“我家那个都结婚了,我还得关心着他家的孩子,不容易啊。”

“可不是,我家那个念小学,也是皮。”

大家七嘴八舌,很快的就说了起来,一个个倒是很快的就有了共同话题。这唠嗑着,李大姐突然说:“哎不是,你多大岁数啊?你家孩子都十四了?”

王一城:“我今年三十三,我是结婚早。”

“三十三?”

大家又震惊了,这个王一城,说他二十三四岁都是正常的,你说他三十三,没人信啊!大家赶紧去扒拉户口本。

“卧槽。”

“唉呀妈呀,你真三十三啊,你这也太年轻了。”

王一城还是六十年代初结婚的,那个年月十八结婚,其实不算是过分,算是普遍操作。大家不觉得他算是早婚,比他早的多了去了,但是他这三十三了,真是看不出来啊。

哦豁,现在都十二月中下了,再有几天就三十四了。

这是什么魔鬼。

“你这可真年轻。”

王一城:“可能是天生的,其实我以前是副食品商店下面专门负责收购的,整天也是骑着车子往乡下跑,风里来雨里去的,纯粹是天生的。”

这话要是让所有认识王一城的人听见,都要呸一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