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60节(2 / 2)
韩非想了想,道:“朱襄公摈弃小仁,是、是为大仁!”
荀子赞同道:“确实如此。如先师孔子之言,这才是大仁。”
他顿了顿,道:“但朱襄做此决定,心中肯定没有想过什么大仁小仁。他为何做出这决定,做出这决定后心中背负了什么,这些是你应该了解的事。你思考总是以最大利益出发,是很典型的以利益驱之的法家人思想。”
他又停顿了一会儿,叹气道:“但你心中的利益,只是一些文字和画面。我希望你在践行心中思想的时候,也学会儒家的‘仁’。若是现在的你,和朱襄做了同样的事,你就是不仁,朱襄就是仁。你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你就从我这里出师了。”
他轻轻地拍了拍韩非的肩膀,然后起身离去。
韩非坐在灯火前,灯火的影子在他的脸庞上摇曳,隐隐约约,恍恍惚惚。
“仁……”半晌,他声音如蚊鸣般细微,“仁,真的有用吗?”
朱襄公,你会让我改变自己的思想吗?
在咸阳学宫,另一位青年也在思索这件事。
这一位青年只是咸阳学宫一位很普通的学子,他没有很好的出身,更没有韩非那样的运气,直接在荀子身边服侍。
他住在咸阳学宫一处最普通的宿舍中,身边还有同住的人,连油灯都不敢点,怕影响身边人酣睡。
那位青年名为李斯。
李斯平庸了很多年,突然有一日醒悟,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像老鼠一样活着。
他想要权力,想要地位,所以才会奋起拜师念书,想要出人头地。
他只是一介想要青云直上的贫寒士人,与韩非等目标是帮扶国家甚至天下的人完全不一样。
但李斯现在所想的,恰好是韩非所思考的问题。
李斯在听学的时候,听到了朱襄公的新好友,蜀郡郡守李冰看到了蜀郡连年洪灾,于是立下军令状,向秦王请求在蜀郡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事。
他们在争论,朱襄公此次去蜀郡听说下令杀了很多人,这算不算破坏了朱襄公仁义的形象。
咸阳学宫的学子们总是秉承着不同的思想吵吵闹闹,每次争吵都很难达成统一意见。但这次,他们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朱襄公仍旧是仁人君子,他践行了更大的仁义。
只是很快他们又吵了起来,辩论为何朱襄公此举是更大的仁义。
有的人说朱襄公是为了救大多数人牺牲了少数人;有的人说朱襄公是严格按照律令,所以杀人不算不仁;有人说那些人罪有应得,惩罚罪有应得的人就是仁……
李斯听了一会儿,没有参与辩论。
他如今的学识和口才都还不如已经求学很多年的同窗,只能在一旁安静地听同窗高谈阔论。
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斯也在心中不断推演自己假如加入辩论的场景。
“朱襄公究竟是什么人?”
“是民间传言的大贤,救人的仙神,还是伪善的钻营者?”
李斯还未见过朱襄。
朱襄当初在咸阳学宫对战方士,也不是所有学子都能旁观。周围位置先被秦国宗室官吏占了一圈,然后是秦国贵族出身的学子占了一圈,再是咸阳学宫的老师和他们看好的学生占了一圈。李斯根本没机会靠近。
明明同在咸阳,他对朱襄的看法,仍旧是道听途说和自己的想象。
李斯对朱襄太过好奇,好奇到第一次想结交一个人,不是为了往上爬。
“不知道有什么机会,可以得到朱襄公的指点。”李斯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韩非。
韩非是韩国公子,又是最先去来秦国拜见朱襄公的人,所以很幸运地在荀子身边服侍,住在了朱襄公的家中。
韩非虽然很有才华,但因为是个结巴,和他辩论简直是折磨中的折磨,所以其他学生虽然想结交他,最终都忍不了被韩非拉着辩论而绕着他走。
李斯想,如果自己能忍得了和韩非辩论,或许能够借着韩非这条路,将自己的名声传到朱襄公耳中。待朱襄公回到咸阳后,自己送上策论,或许就能得到朱襄公指点。
朱襄公从来不推举别人,也不收徒。
朱襄公身边的友人虽然大多身居高位,都并非因朱襄公而得了秦王看重,而是本身就是举世大贤。所以李斯此次拜见朱襄公,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李斯打定主意后,安心入睡。
从明日起,他就要忍常人所不能忍,努力和韩非成为友人了。
还在点着油灯思索的韩非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又打了好几个喷嚏,把油灯都吹灭了。
他摸了摸手臂上的鸡皮疙瘩,疑惑为何自己会突然发冷。
……
“啊,果然有他们。”朱襄看着咸阳学宫的弟子名单不断乐开花。
刚练完弓箭的李牧,赤裸着上半身,脖子上挂着一条布巾走进来,把朱襄泡好的凉茶一饮而尽。
他抹了抹嘴道:“什么果然有他?这是什么?”
朱襄道:“是咸阳学宫的课业排名。”
李牧疑惑:“你还看这个?哪来的?”
朱襄道:“我让君上给我捎带的。”
李牧:“……你胆子还真大。”君上给你下诏令,你还让君上给你捎带东西。
李牧扫了一眼朱襄手中的名单,道:“你看中了谁?只是看课业,你就能看出谁是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