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58节(2 / 2)
“吕不韦,你的富贵已经足够,剩下的是对青史留名的渴望,那你就不该被眼前的富贵和名声迷住双眼。”
朱襄南下的途中,第一次与吕不韦真诚地聊了一次。
吕不韦其实不太懂朱襄所说的话。但不懂没关系,他只要知道,朱襄为他指出了一条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没错。
我要跟朱襄公立功去!
不是因为我帮助了太子子楚回国而身居高位,而是一步一步踏着切实的功劳走向高位!
对吕不韦而言,就是将自己最擅长的囤积居奇,换成了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生意积累本钱。虽不擅长,但也不惧。
吕不韦本以为自己需要等待很久,才能看到楚国的虚弱,才能大展手脚。
没想到刚来楚国不久,他就以商人和政客双重角度,发现了楚国的虚弱。
吕不韦兴奋之余,又很担心自己是不是想太多,贸然行动会不会打乱朱襄公的计划。
他赶紧回到吴郡请教朱襄。
朱襄听了吕不韦的判断之后,立刻就将楚国手工业的衰落与楚国都城北迁联系起来。
他还看出了楚国另一个弱点,一个比楚国容易陷入贸易战,更为致命的缺点。
吴郡与长江南岸后世属于南通市地区常有通商,交易中能得到许多楚国本地铸造的精美货币。封君麾下的楚商豪富,常用金币结算货物。
虽说金比青铜器软,可能更好雕刻,但仅从花纹上来看,此地封君治下的工匠可能不少。
对比楚王所用青铜器连精美的花纹都变粗狂,还要招揽外国工匠为自己打造器皿,楚国封君的生活可能还稍好一些。
靠近长江的沿海一带,还不是楚国传统贵族的封地。那么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的封地,是不是更加繁盛?
楚国改革终止后,保持着最为完善和落后的贵族与国王共治制度。屈、景、昭就是贵族一派的领头者。
三大贵族都是脱胎于楚国宗室。用后世更熟悉的情况来对比,楚国此时政治体制与清朝刚入关时类似。楚国就是“旗主宗王共治”,屈、景、昭的族长就是“最大的三个旗主”,其他封君就是“小旗主”。
在郢都时,三大贵族各占据一片城区,称“昭闾”“屈闾”和“景闾”。楚国主持宗庙祭祀的官职叫“三闾大夫”,管理在郢都中的三大家族子弟,也是其最重要的职责。这一点也和清朝宗人府类似。
楚王名义上“八旗共主”,实际上只能直接掌管“上三旗”。
郢都一战,“上三旗”损失惨重,楚王在楚国的权力消退。消退的程度,从楚王新都手工业的倒退,与楚国其他封地手工业的比较,就能较为直观地得出。
文明跨度长的好处,不仅仅是后人能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先例”,朱襄这种莫名来到过去的穿越者,也能从类似的“将来”倒推出楚国正面临的困境,以及要让楚国陷入更大的困境,可以添一把火的地方。
朱襄思维豁然开朗,然后心头一跳。
他敢确定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后世无数和楚国相似情况的国家都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自己主动出击,是不是有可能让楚国分裂,甚至……提前覆灭?
朱襄赶紧让自己这可怕的想法打住,但又立刻嘲笑自己伪善。
秦国要统一天下,楚国是敌人,秦楚注定将有多次大战。自己出不出手,两国交战都会死伤无数。
不如速胜。
若不是求速胜,他也不会接手秦楚贸易战。现在伪善什么?
“我们需要李牧和王翦的配合。”朱襄顿了顿,道,“不止,我们需要蜀郡、巴郡、黔中郡、南郡、吴郡一同配合。”
吕不韦惊骇无比:“啊?”不是只做个生意,或者安插一点奸细,阵仗这么大?
朱襄语气冷硬道:“楚国已经出现的裂缝,便可以把楚国沿着裂缝掰碎。”
“掰、掰碎?”吕不韦重复着这个词,脑海中空空如也,却又感到莫名心惊胆战。
“不过是将楚国再造成第一个东周小战国而已。”朱襄握紧拳头,然后徐徐松开,语气淡漠道。
……
“春秋战国”一词,在如今典籍中已经多次提起。吕不韦能明白朱襄以“战国”指代什么。
朱襄的话,让他又激动,又忐忑,恨不得现在就随朱襄冲锋陷阵。
朱襄让吕不韦冷静,现在吴郡休息片刻,等待李牧、王翦回来共同商议此事。
得到朱襄的信件,李牧和王翦回来时,不仅嬴小政带着李斯、蒙恬旁听,“失踪”许久的韩非也终于来到了吴郡。
韩非那一张白嫩的贵族脸,现在晒成了一个小麦色的精神小伙子,连文人的美须都变成了更好打理的短胡茬。
他带着一大箱子书,向朱襄汇报自己这些年的“学术成果”。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拉到了对楚国机密大会中充当笔录。
韩非捏着毛笔,愁得快把毛笔毛揪下来。
自己还没打算彻底投靠秦国呢,现在得知这种机密真的没问题吗?
李斯瞥了韩非一眼,压低声音没好气道:“你难道还会去向楚王告密?既然不会,你愁什么?只是让你当笔录。”
李斯的一句话,便将韩非安抚住了。
蒙恬羡慕地看着李斯和韩非。
他与李斯相交许久。李斯对他毕恭毕敬,从未用这种语气与他说过话。即使他知道李斯和他年纪不相仿,难以成为亲密友人,但还是好寂寞啊。
蒙恬咬着笔杆子,寂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