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1 / 2)

加入书签

曲阜之行意外的顺利, 不知道孔尚任是不是复出心切的缘故,殷陶几乎没怎么忽悠于他, 这位孔大才子就乖乖打包跟着他回了京城。

殷陶在自家附近如归酒楼包了雅间, 方便把孔尚任锁进去后时不时过去看看进程。

能写书的都是聪明人,尤其是孔尚任这等编剧界的大拿,最是会察言观色。

一路之上, 虽然青年一直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 周围伺候他的人也只把他唤作“主子”或者“十二爷”,但孔尚任基本猜出了他的身份, 大概是某个满族大姓嫡系贵公子, 甚至很有可能是某个皇室宗亲。

等到了酒楼安定下来后, 殷陶就给孔尚任规定了写作模板, 写一出新的话本儿出来, 由他找人排演。

其实即便不借助孔尚任, 殷陶也可以找出能力相当的话本创作人,写出满意的东西来。

最终决定要选孔尚任无非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确有创作话本儿的功底,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能带来一些名人效应, 比较好运作推广。

殷陶把想要的故事梗概交给了孔尚任。

殷陶觉着吧, 不管什么年代的人, 都喜欢看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也比较方便带入, 就拿现代歌曲来说, 也基本都绕不开一个“情”字。

比如前些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长生殿》写得是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 前几年火遍全京城的《桃花扇》写得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

如此,殷陶便把故事当中皇上和皇后的爱情作为了主线。

皇上还是小皇子的时候,便同皇后一见倾心, 长大后结为夫妻, 相濡以沫,共建盛世。

只可惜那时国家刚刚统一,国库并不丰裕,皇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收服了桀骜的大臣,傲慢的宗亲,同时也打败了很多侵略者,维护了国家安定。

这个名为“夏国”的国家在海边,这几年频频发生了飓风和海啸,国家需要修一条很长的堤坝,可很不幸的是,国库最近并不丰裕,皇帝拿不出钱来。

当朝中贵戚和大臣们知道这件事情后,有觉悟的那一批纷纷给国库送了自家的钱来。

皇帝十分感动,说一定会记住大家,以后有了机会,等国家强大了,会再做补偿。

大家哈哈一笑,都觉得皇上是说着玩的。

朝中也有很多大臣虽然家中富裕,但是抠得厉害,只不过是为了讨好皇上和为了自家前程送了银子,但皇帝依然对他们感激。

皇帝觉着,不管因为什么,只要此时能做到支援朝廷就是国家的好臣民。

后来这事从朝廷传了出去,不光是宗亲和大臣们捐款,许多富商也纷纷响应,最后连普通百姓也都积极捐赠,户部门前排起了长队,有些家中并不富裕的人家,甚至连孩子的长命锁也捐了出来,为得就是能叫国家富强,百姓不再受灾,过上好日子。

后来堤坝修成后,皇帝叫人把所有捐赠人的名字编纂在了史书上,那些人也得以名垂千史。

皇帝并没忘记他们,等国家发达之后,不光把他们捐出的钱退了回去,还在不违反朝廷法度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了政策倾斜。

而那些一直没捐钱的,都过得很是不好,后来哭着喊着拿钱送去户部,都送不下了。

除了皇帝和皇后的爱情之外,故事还体现出了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也是戳人泪点的一部分。

在这些年的相处之中,殷陶发现康熙把赫舍里皇后定义为了自己的真爱和白月光,从来都觉得自己是深情的那一挂。

虽然殷陶不知道一个在发妻没了以后又养出一个数字军团的人有什么深情可言,但人家就是自己觉着挺深情的,这也没办法。

写成这么一个故事,倒是也方便了康熙带入。

《桃花扇》是因为康熙看了说好才火遍京城的,殷陶决定还是要走一波当初《桃花扇》的营销路线。

故事梗概里,殷陶还给里面两个皇子做了着墨。

大皇子英明神武气度不凡,有水准有人脉还有能力,是皇上依赖的长子,不管皇上吩咐他办什么差事,都能办得又快又好……这样方便直郡王太子四爷八爷等人代入。

二皇子比较安分,心地纯善,并没有太多的宏图大志,但依然有一颗赤子之心,即便偶尔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遭受世人误解都能一笑置之……这是方便五爷七爷十爷等咸鱼们代入。

这也算是他的优势,因为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比较了解他的那些兄长们,才好这么编造。

孔尚任捧着剧本梗概开口建议,他觉得这么写皇子们不好,这种兄友弟恭的戏码缺少戏剧冲突和可看性,若是能把两位皇子设置成对立性格比较好,这样增加戏剧冲突后更容易吸引眼球。

殷陶觉得孔尚任政治敏感性太低,难怪会写出那本《通天榜传奇》。

如今的皇子们都打成一锅粥了好不好?

大家看戏剧是寻找心中的乌托邦,想看让自己感到心灵慰藉的童话,谁会想看现实?

不过面对着孔尚任却不好这么解释,殷陶只好搬出杀手锏——皇上喜欢看这个。

孔尚任立马闭嘴了,开始琢磨起了剧本。

殷陶离开后,孔尚任的专属小二过来换新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