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大唐 第318节(1 / 2)
“那一年是大同二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前的南梁时期,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在嵩山的一处石洞中面壁九年,顿悟佛法至理,开创出中原禅宗一脉,修成金身。”
“在那之后他并未留在嵩山,而是感悟到大乘佛法有缺,欲西行寻找灵山,求取大乘佛法中最关键的三藏真经,好补全禅宗,弘扬佛法。”
“然而他在行至洛水之畔时,便遇毒蛇而亡,功亏一篑,尸首被在葬在了熊耳山中,可叹西行之愿,最终却未能踏出中原。”
李道玄立刻反问道:“不对呀,达摩金身有成,神通必然非同凡响,怎么可能会被一条毒蛇咬死?”
三乐神色凝重道:“因为他遇到的不仅仅是毒蛇,还有一个人。”
“什么人?”
“曾经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如今的摩罗。”
第398章 只履西归,由佛入魔
听到这句话,李道玄等人皆心中一动。
怪不得像达摩这样的高僧,竟然会死于毒蛇之口,原来真正的凶手,是摩罗。
老天师出声道:“原来如此,当年我曾听师父讲过,达摩神僧于嵩山面壁九年,当时有宵小不愿看到其证道,便故意下毒,结果达摩神僧毫不畏惧,一连服下几十种穿肠剧毒,最后不仅没有死,反而精神灿灿,修成金身!”
“当时我就很疑惑,几十种剧毒都奈何不了的达摩神僧,为何会惧怕一只毒蛇?现在看来,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
李道玄点点头,同时转念一想。
菩提达摩乃是中原禅宗之祖,还修成了金身,法力之高,恐怕已在阳神境之上,踏入了仙神之境,即便如此,竟还栽在了摩罗手中,可见对方确实深不可测。
三乐继续道:“菩提达摩死于摩罗之手,但摩罗也并非没有付出代价,他受了重伤,自那之后休养了数十年,直至隋末之时,才又出来搅动风云。”
李道玄心中一动,怪不得在隋末之前,找不到摩罗教活动的痕迹,原来那时候的摩罗被达摩所伤,处于蛰伏状态。
“大师,那此事与摩诃又有什么关系?”
三乐的目光十分复杂,叹道:“这就要提到摩诃遗诗中的第二句了。”
“偶遇江上僧,误结菩提缘?”
“正是,它偶遇的江上僧,便是达摩,至于所谓的菩提缘,指的是,达摩死后留下的不坏金身。”
李道玄灵光一闪,他突然想到了什么,惊声道:“难道摩诃的金身,就是当年达摩的遗体?”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很多事情就都能解释清楚了。
为什么摩诃明明并无高僧的心境和德行,却偏偏有着浩瀚的佛力,有着无数佛门弟子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金身。
因为摩诃根本就是李代桃僵,窃取了达摩毕生苦修的成果!
果不其然,三乐点头道:“李小友猜得不错,当年菩提达摩在洛水上和摩罗交战,重伤垂死,这时一条毒蛇顺江爬了过来,将其彻底咬死,那条毒蛇,便是宿于玄水之中的摩诃。”
“而后摩罗突发奇想,他将那条毒蛇的魂魄抽出,转移到了达摩的金身遗体中,企图培养出一个厉害的手下,并为其赐名为摩诃,在梵语中寓意为无量、大的意思,显然摩罗对其寄予了厚望。”
“可惜摩诃虽然偷来了达摩的金身,却终究不如达摩,他境界滑落,苦修数十年,最后也不过只是阳神之境。”
到此摩诃的跟脚来历已经全部讲清,李道玄恍然大悟,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之前难以理解的细节。
比如为什么摩诃的金刚法相会生有两面,一面慈悲如佛,一面邪恶如魔。
比如为什么对方的金身如此坚硬,却偏偏有些畏惧他袖里的小白蛇。
现在看来,怕是因为达摩最终死在了毒蛇口中,因此他的金身遗体,才会留下破绽,被毒蛇所克,可谓是一饮一啄,皆是天数。
太真突然笑道:“怪不得这世上有只履西归的典故,看来当年宋云看到的达摩,并非是真正的达摩,而是已被毒蛇附身的摩诃。”
所谓只履西归,指的是在达摩死后,东魏使臣宋云,在从西域返回洛京的途中,路过葱岭,看见达摩赤着双脚,一手持锡杖,一手持鞋子,正往西域而去。
他回京后将此事禀告给皇帝,文武百官都很震惊,因为达摩早已死去,不可能出现在怱岭。
后来皇帝命人挖开达摩的坟墓,发现棺材中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只鞋。
这便是只履西归的由来。
三乐叹道:“摩诃虽然占据了达摩的金身,但对他而言却并不快乐,因为他日日夜夜都能听到某种梵音,那是达摩的执念,为了化解执念,他才想完成达摩的遗愿前往西方灵山寻找三藏真经,但跋涉二十年,都未曾寻到踪迹。”
“最后他在那萦绕于耳、日夜不休的诵经声中渐渐变得痴狂,一个无拘无束的蛇妖,竟然开始读起佛经,其实他并不喜欢佛经,只是那样做会让他好受一些。”
“再后来,他彻底失去了自我,堕入了达摩的执念之中,他发下大宏愿,即便找不到三藏真经,也要将佛法弘扬于天下。”
太真突然问道:“对你们佛门而言,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三乐苦笑道:“女施主说笑了,摩诃继承了达摩的金身和执念,却并没有继承达摩的修养、学识、气度、胸襟以及悲天悯人的胸怀和精湛的佛法,如何能承下如此沉重的执念?”
“因此他才被称为邪佛,行事不择手段,已然堕入魔道。”
李道玄想起摩诃和其弟子的所作所为,不禁点头,的确,虽然他的目标是为了弘扬佛法,但所作所为,却早已严重背离了佛法。
当年佛祖为救一只被老鹰追捕的鸽子,不惜割肉喂鹰,慈悲之心感动世人,而摩诃倒好,完全视人命如草芥,从突厥到长安,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他的梵音蛊惑而死。
能发大宏愿者,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内在修养和胸襟格局,如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
若是空有神通而无心性,那很快就会在重压之下迷失自我,走入极端。
“好在摩诃临死之前,终于放下了执念,才有了最后那四句,梵音九十载,痴梦作无边。今朝孑然去,婆娑数三千。”
三乐双手合十,轻轻一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