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福运炮灰 第210节(2 / 2)
只可惜除了张萱萱几个在陆川和赵云清的鼓励下,还知道时不时去看看,其他知青都慢慢放下了。
社员们就更别提了,识字都没几个,哪儿会去看书,还是这种枯燥的教材书。
这一晃,就是八年。
知青们刚开始下乡的时候,心底都还想着能回去,不管是带着抱负下乡,还是被迫下乡,最后都受不了农村的落后和贫困。
可这几年他们闹也闹了,办法也想了,这都快十年的时间了,一个都没能回去。
知青们倒是一批批的下来,回城的机会就那么几个,就说工农兵大学的名额,当地人都不够分,更别提给他们知青了。
慢慢的,知青们也认命了,有些男知青娶了当地的姑娘,也有女知青嫁给了社员,还有知青之间产生了革命友情结合在一起的。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如今还坚持着不肯结婚生子的,大多数都是心底有个劲儿,还指望着能回乡。
张萱萱跟孙志是金水大队第一对结合的知青,当初大队里还特意给批了宅基地,让他们俩起了两间屋子作为新房。
如今张萱萱已经生了两个孩子,老大已经七岁,已经能满大队的乱跑。
倒是孙明一直咬牙没结婚,他的条件其实不错,知青,又有小学里稳定的工作,长得也很拿得出手,瞧上他的姑娘不少。
可眼看大哥孩子都有俩了,孙明还是没结婚,宁愿打光棍,他也是大队里头最爱看书的人,时不时还往镇上跑,跟图书馆的看管员都混熟了。
在他们之后,知青们陆陆续续有婚嫁。
赵建国心底总觉得知青们迟早是要回去的,不看好这样的结合,毕竟人家都是城里人,读书过,识字,凭什么一辈子留在这里。
可该说的话他都说了,你情我愿的事情,他这个大队长也不好拦着,不然到时候得不到感激,还会落了埋怨。
赵建国唯一的要求是,要结婚可以,但一定要去镇上打结婚证,不然队里头不承认他们的婚姻关系,也不给宅基地。
就因为这个,赵建国还落了几次埋怨。
“大队长,咱们乡下的规矩都是摆几桌酒,亲朋好友当个见证就成了,为啥非得打结婚证?”很有几个人不理解。
赵建国只说:“咱们乡下都是知根知底的,不打结婚证也没事,可知青都是外来的,你咋知道他家里没媳妇,家里会同意?”
“打个结婚证又不麻烦,你为啥不同意?”
社员唯唯诺诺道:“还得付工本费呢。”
赵建国都被气笑了:“就为了省那几块钱?我就问你,你不打结婚证,将来人家跑了你去哪儿说理?”
“他都落户到这边了怎么跑,再说了,孩子都生了还跑什么。”
赵建国见跟他们说不通,只说:“反正我就是这话,结婚可以,但一定要打证,不然大队不给宅基地。”
没办法,金水大队的社员不得不都去打结婚证,偶尔有个没到年纪的,也只能再等两年。
人一走,王春花出来就说:“他们爱结婚就结婚,反正是他们自家的事情,你管那么多做什么?”
“知青都是下乡插队的,我这个大队长不管谁来管?”赵建国无奈道。
王春花又说:“那为啥非得让他们去打证,咱们乡下不打证的也多了去。”
赵建国见孩子们还没回家,低声道:“这些知青将来八成是要回城的。”
“不能吧,这都快十年了,也没听说谁回去了。”王春花不太信。
如果能回城,自然是好事儿,可现在都这么久了。
赵建国只说:“你就看着吧,迟早的事儿。”
王春花还是有些信丈夫的,知道他消息灵通,想了想又说:“他们回城也是好事儿,将来把媳妇孩子带回去,那不就变成城里人了。”
就说他们家建英,嫁过去之后过得多好,现在人看着也年轻。
赵建国摇了摇头:“城里头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回去了做什么,靠什么吃饭,家里有没有给他们住的地方?国家能安排一个两个,还能安排这么多知青?”
王春花一想也是:“那还不如不回去呢。”
“所以我才担心。”赵建国叹了口气。
一开始有社员打算娶知青的,他也上门劝过,可人家咋想的,还觉得他耽误自己娶媳妇。
后来赵建国也不劝了,只让他们打结婚证。
他不怕知青回城,也不想耽误社员们娶媳妇嫁女儿,他是怕将来知青们偷摸的走了,留下一堆的烂摊子。
王春花就说:“幸好娟娟几个都听话,向来都跟知青保持距离,要不然我们也得跟着操心。”
临了又问:“建国,娟娟这高中都要毕业了,高考的事儿也没信,后头你打算咋办?”
赵娟娟读书好,一直读到了高中,现在在城里头上学,一个月才能回家一趟。
赵国庆就差远了,勉强读到初中就不想读,后来赵建国厚着脸皮找到了曾经的战友,帮他弄到一个当兵的名额,如今已经去了三年。
因为这个,老二家难得上门送了礼,李永红瞧着他们夫妻俩都慈眉善目了许多。
其实赵建国是觉得自己有这个人脉,但三个女儿肯定去不了,唯一的儿子又是天生读书的料,倒不如直接给了侄儿。
不过供四个孩子读书,还有一个额外的吴秀,赵家的压力不小。
读书是费钱的事儿,要不是赵建国有退伍补贴,这些年金水大队的收成又格外好,他们家可真吃不消。
赵建国想了想,说:“我让自立帮忙问问有没有单位招人的,娟娟高中学历也不算差了,应该能在镇上找个活儿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