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849节(2 / 2)

加入书签

当然,如果换了其他的衙门,作为长官的陈镒,一定会竭力争取。

但是,科道衙门,在外朝属于极特殊的衙门。

朝廷畅通言路,所以,科道官员的独立性极强。

对于科道官员来说,从来没有什么越级上奏的概念,因此,哪怕没有密奏制度,陈镒也不可能干涉这些科道官员们的奏本内容。

甚至于,对于明奏制度施加的限制,更多的反而加强了佥都御史以上的官员,对于科道的控制力,这算是一件好事。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对于内阁能够率先预闻这些密奏内容,在场的一众大臣还是有些眼红,虽然明面上不说什么,可暗地里,却已经开始盘算着,该想个什么法子,至少,不能让内阁借此机会有独大之势。

因此,虽然随着王文的一番话,话题已经转到了如何增补科道官员上,但是,底下一帮大臣的思绪,却还没有走出来。

朱祁钰坐在御座上,自然是将底下大臣的神色尽收眼底。

应该说,对于这些大臣们的担忧,他很清楚,但是,还是那句话,眼下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刚刚说的那些话,有些是为了堵这些大臣的口,但是,大多数却也都是实话。

密奏制度,在此前虽有先例,但是,却仅仅是用于锦衣卫和东厂当中,终明一朝,都没有大规模的使用起来,只是在明后期,好吧,主要是指嘉靖那个聪明孩子,用来控制朝堂所用。

大礼议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堂,嘉靖捡起了仁宗朝曾经使用过的「银印密疏」制度。

这种制度,在仁宗朝时,是仁宗皇帝为了感激扶助他登基的太子府老臣,而专门赐下的特权,更多的是为彰显身份,表明圣宠,真正使用的,却并不多。

但是,嘉靖将这一套重新利用起来,并且进一步完善,就纯纯是为了加强对朝臣的控制了。

当时,嘉靖先是赐予了所有阁臣及部分亲信大臣专门铸造的银印,准其以此印秘密禀奏,并且特意嘱咐所有持印的大臣,此为密谕,不可泄露,甚至于,嘉靖还特意规定了一套密奏的格式以为规范。

通过这种方式,嘉靖在此后的数十年当中,牢牢的控制着内阁,进而控制了整个朝局,即便是内阁大臣相互之间,也因银印密疏之制,而相互忌惮,愈发奉迎君上。

但是,也仅止于此了,终明一朝,密疏制度除了在锦衣卫和东厂广泛利用之外,在朝堂上最大规模的运用,就是在嘉靖时期,用以制衡各方势力。

所以对于朱祁钰来说,他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像这种大规模的授予御史密奏权的制度,在此前从未有过,所以,究竟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朱祁钰虽然有所预料,但是,也不敢完全笃定。

这也是他会将开拆密疏

的权力,下放到内阁的原因之一。

虽然说保密性差了一些,但是终归,陈镒等人考虑的也有道理。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框架先立下来,往后的日子还长着,遇到问题,再逐渐改进便是。

当然,这种制度,必然会使得内阁能够获得很多其他朝臣不能获知的消息,隐性权力进一步扩大,有违朱祁钰最初将内阁置于次位的初衷。

不过,一则,密疏和普通的明奏不同,内阁虽有开拆密疏的权力,但是,密疏由内阁大臣启封,票拟后直送宫中,内阁大臣相互之间,不得泄露内容,更不得拿到阁议上去讨论,所以,对内阁内部也有制衡的作用。

二则,朱祁钰之所以对内阁的态度前后矛盾,是顾虑内阁势大后,会有党争之患,为此,他分割了内阁和翰林院的联系,又进一步的打压清流,如今看来,王翺这个首辅,也已经咂摸出了其中的关窍,所以,才有了他今天的表现。

如果说,内阁能够谨守本分,不在胡乱把手伸向清流,那么,这项权力,暂时还是可以交给内阁的。

至于隐患……或许会有阁臣,借此机会拉拢科道。

但是,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了,那么,朱祁钰正好有机会从内阁收回这项权力,对密奏制度做进一步的改进。

最重要的是,在明奏密奏泾渭分明的情况下,科道的谏诤权被限制,即便是被拉拢了,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动辄裹挟朝议。

至于密奏,这种形式最有利的,其实是朱祁钰这个天子。

明奏递上来,经过通政司,内阁,司礼监等诸多机构,而且,有些还会在早朝上奏禀,基本不可能保密。

这事实上对于朱祁钰来说,也是一种约束。

既然朝野上下都知道有这份奏疏存在,也知道大致的内容,那么,朱祁钰如果不予批复,或者批复的不合某些大臣的心意,很容易在朝堂上引起争论。

但是密奏的形式,最多只有某个内阁大臣知道内容,即便是有人心怀不轨,想向往常一样「谏诤」,朱祁钰完全可以直接丢到一旁,当它完全不存在,密奏制度下,只要朱祁钰不想,那么这奏疏中的内容,实际上就不存在。

所以说,目前这种状况,肯定不是最终的结果,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会维持一段平衡期。

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剩下的其实就简单了,王文这个吏部尚书,当的向来很是得力,像是上次京察那么大的事,他都办的妥妥当当,自然不可能被眼下这点小事难住。

他之所以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请示,说白了,是在给朱祁钰递台阶。

这么久以来的君臣关系,可不止是于谦跟朱祁钰形成了默契,在铨选问题上,老王大人对皇帝的精神领会,只会更胜一筹。

天子前头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来给科道上枷锁,那么,必然是早就想好了该如何施恩。

这种状况下,老王大人自然不可能抢这个风头。

于是,沉吟片刻,朱祁钰道。

「如今科道的确缺乏人手,但是,这是因为,都察院有一半的科道官员,都被派遣到各处负责整饬军屯的事宜。」

「这批人回来之后,都察院的员额应该是超额的,按于少保和金尚书给朕的奏报,军屯之事,年前大抵可以尘埃落定,如此一来,这批人必会回归朝廷。」

「不过,既然要澄清官场之风,科道员额偶有超出,倒也无妨,如此,吏部可从速拟定考课章程,待对此次新晋转调的御史予以考核,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黜落,皆依其功绩,暂且不拘员额。」

好嘛,果然是大手笔!

就像天子所说的,都察院的确缺人,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