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系铃人(1 / 2)
长孙无忌愕然,十分惊奇道:“是谁?”
“你再看这个。”李世民不答,又递了个本子过去。
长孙无忌带着几分迷惑,接拿过来翻看,字迹却十分熟悉,却是出自李世民的手笔,眉头立即动了下,迟疑道:“陛下,这是……”
“当初,那人只是口述,这是后来,朕自己整理的。”李世民说道,看得出来,他十分重视这件事情,宁可自己亲力亲为,也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
“英烈堂。”长孙无忌轻声念诵,若有所思,继续观看,过了片刻,抬头看着李世民,眼中透出震惊之意,对于一个经历风雨,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人来说,露出这样的表情,已经是非常失态的事情。
“怎么样?”李世民问道,心中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无论是英烈堂的设想,还是武举军校的设立,对于朝廷的,确切的说,是对于李唐的江山社稷,好处无穷无尽,然而,其中的利害关系,实在是牵扯太广,就是李世民,轻易之间,也不敢决断。
长孙无忌没有回答,心中不停的盘算,沉思良久,突然问道:“陛下,三个建议,难道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没错。”李世民点头说道,表面上不动声色,不过心里是什么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谁?”长孙无忌再问,似乎有几分急切。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轻声说道:“太常博士,韩瑞。”
“他,怎么可能。”长孙无忌惊声道,第一反应,就是不信,在他的印象中,韩瑞不过是个诗赋文章,写得极佳,颇有三分风趣,二分傲骨,七分才气的少年,政治才能十分浅薄,怎么可能想得出这样的计策。
“为什么不能。”李世民反问,好像是自我开解道:“无论是军校,还是武举,甚至这个英烈堂,在朝廷民间,也是有迹可循,比如官学书院、科举考试、祠堂碑塔……只是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应用于军中,而今他只是举一反三,也算是个难得的人才。”
“好像也是。”长孙无忌说道,好像很赞同李世民的意见,其实心里,却不是这样觉得,如同李世民所言,三个建议,皆是有迹可循,可是千百年来,朝廷民间那么多的谋士贤达,为什么都没有想到,偏让一个少年率先提了出来,想前人不敢想之事,岂是人才这么简单。
不过,既然李世民这么认为,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反驳,忽然皱眉,奇怪道:“既然是他的提议,为何让李药师呈献给陛下?”
“听代国公的意思。”李世民表情怪异,似笑非笑道:“他想让李靖凭借献策之功,抵消‘谋反’之事。”
长孙无忌愣住了,嘴角抽动,最终憋不住,无声笑了,有趣,实在是太有趣了。
“终归是个少年呀。”李世民说道,眼睛带着笑意,神思有些恍惚,忆起了多年以前,犯下的聪明糊涂事。
“其实也可以理解。”长孙无忌微笑说道:“想那韩瑞,年少之时,多呆在乡村,一门心思扑在**大义之中,脾性自然比较纯朴。”
李世民轻轻颔首,颇为赞同,韩瑞的身世,也包括其他朝廷官员,他们的家族背景势力,对于李世民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只要想要了解,自然能够查得清清楚楚。
“多加磨砺,日后必然成为朝廷栋梁。”长孙无忌说道。
不知道为了什么,有意无意的,长孙无忌将话题绕在韩瑞身上打转,李世民英明神武,一时没有察觉,应和了几句,立即察觉不对,顿时不悦道:“辅机,对朕也耍心眼。”
“臣不敢。”长孙无忌连忙告罪。
“不敢。”李世民哼声道:“那么,就告诉朕,这三个建议到底如何?”
“好,自然是好的。”长孙无忌沉吟,缓声说道:“先说英烈堂,有朝廷供奉,百姓香火不熄,以后将士在战场上,没有后顾之忧,肯定会奋勇当先,无所畏惧。”
李世民深以为然,虽然从军,多少将生死置之脑后,不过,也不是真的无惧生死,在李世民看来,武勇胆气,与贪生怕死,其实并不矛盾,惜生,不想死,那就要努力奋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