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29节(1 / 2)

加入书签

朱棣笑着道:“只有自己亲眼见过,方才知晓实情,也可找到南军的薄弱之处,只需调集精兵,对此处穷追猛打,南军必溃。今日朕就索性去一探究竟。”

姚广孝道:“陛下可否容臣同往呢?”

朱棣等他一眼道:“和尚当然也要去,只是……需穿回你的僧衣。”

姚广孝微笑。

其实姚广孝之所以能成为朱棣身边的第一谋臣,绝不只是他每天劝说朱棣造反这样简单。

很多事,姚广孝其实都不会轻易地为朱棣下结论,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步步地引导朱棣。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初这个朱元璋的四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极有主见,这样的人是天生的统帅,你去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又当怎么做,他未必能对你言听计从。

可如果你告诉他,陛下何不亲眼去见一见,那么……许多事反而朱棣会慢慢地步入姚广孝所想要得到的结果了。

这世上有许多自诩聪明的人,总是好为人师,每日在别人身上念念叨叨,似乎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一般,可实际上,往往这样的人,恰恰在现实生活中最是可恨的。

姚广孝能活这么长,而且在朱棣身边,一直恩荣不减,对他礼遇有加,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朱棣是个说做就做的人,当下,朱棣便带着七八个便衣禁卫出发,姚广孝与亦失哈尾从。

出了紫禁城,朱棣本是想往夫子庙渡口登船。

只是此时已是寒冬,天上飘着雪絮,朱棣索性骑马而行。

往栖霞方向,需从定东门出城。一路疾驰,又需绕行钟山山麓。

此时,雪絮乱舞,骑马时,雪絮便凝结在了朱棣面上,结了霜一般,带着丝丝寒气。

这样的天气,实在寒冷,连朱棣这久在北平,甚至深入大漠之人,都不免沿途抱怨着:“这南京的冬日,寒冷竟不在北平之下,他娘的。”

姚广孝倒是习惯了严寒酷暑,只沉默不言地骑马跟着朱棣。

寒风入体,于是朱棣终究放慢了马的速度,徐徐而行。

大概是有点百无聊赖,朱棣看了一眼跟上来的姚广孝,突然道:“建文那个小子,在你那儿如何?”

姚广孝眼眸只看着前方,淡然地道:“只修行佛法,无问外事。”

朱棣若有所思,又道:“他真的灰心意冷了吗?”

姚广孝道:“陛下,到了这样的境地,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就道:“嗯,朕要的,也只是他的态度。”

顿了顿,朱棣接着道:“他若能安分守己,朕自然懒得诛杀他。你回去时告诉他,教他注意身子吧。”

姚广孝道:“佛门之中,每日清心寡欲,可能更长寿一些。”

朱棣听罢,大笑起来,道:“若要清心寡欲,才能多活几日,那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早死了干净。你们这些秃驴,朕看不懂。”

姚广孝:“……”

朱棣此时看了姚广孝一眼,脸上似乎闪过了一丝尴尬,连忙又道:“姚师傅,朕说的秃驴里,你可以例外,不必放在心上。”

姚广孝微微一笑道:“臣知道。”

沿着钟山骑行时,山麓绵长,不远处,又可见鸡鸣寺和玄武湖。

那鸡鸣寺古已有之,此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扩大规模,并御题“鸡鸣寺”。后经不断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千余亩,殿堂楼阁、台舍房宇达三十余座,乃南京第一大寺。

朱棣眺望着远处的寺庙,忍不住道:“都说佛家普度众生,却受朝廷和百姓香油供养,和尚们都不事生产,那么这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姚广孝却是直接道:“因为朝廷需要它。”

朱棣听罢,不禁失笑:“是啊,士农工商、僧俗百姓,总不免有人拿此慰藉,就说皇后吧,她便对此深信不疑,只要不祸乱国家,即可。”

又行十数里,那钟山山麓只剩雪絮中的山峦起伏的影子。

朱棣便问随来的一护卫:“还有多久可至栖霞渡口?”

护卫道:“陛下,再行五六里即可到了。”

朱棣听罢,眼眸微微一张,振奋精神,当下加快策马,只是他虽穿的厚实,却已经在马上冷得哆嗦,口里不停地吐着白气。

此时,他忍不住又骂道:“北方穿厚实一些,总还暖和,这南京穿的再厚实,还总觉得寒气无孔不入,真他娘的……”

他一路抱怨,想到了北平时,突而有几分颓唐。

又走了五六里之后,有护卫手指着前方道:“陛下,前头应该就是栖霞渡口了,那儿有一处村落。”

果然……若是远眺,可见那长江之水滔滔而下,隐隐可见渡口就在不远。至于那村落,却就在眼前了。

无数的雪絮拍打着朱棣的面庞上,看着不远处的景物,他僵硬的脸上,才见一些笑容。

朱棣显出了几分着急,道:“走,去瞧瞧去。”

当下,与众人至村前。

看这村落,也只有百来户,居中有一处砖瓦房显得格外瞩目,其余的就尽都是泥糊的茅屋,萧条而阴沉。

此时天寒地冻,外头几乎不见人烟,又恰在正午时,只寥寥一些炊烟升起。

所有屋子的屋脊上,都盖了一层薄薄的积雪。

朱棣见状,不由得皱眉起来。

百姓困苦,其实他比任何人心里都清楚,朱棣并非是一个只在紫禁城里不知民间疾苦之人。

可这等萧索,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